柔性折叠屏正成为一股新风潮 会在未来成为手机的标配吗?

手机 | 2019-03-20 10:53:14
时间:2019-03-20 10:53:14   /   来源: 科技日报      /   点击数:()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所有的手机制造商都投入了柔性显示屏的怀抱。在前不久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华为推出了首款5G折叠屏手机Mate X。尽管这款手机的价格高达2299欧元(约合人民币1.75万元),但依靠华丽的外形它依旧大圈了一把粉。

华为并不是第一个推出柔性折叠屏手机的公司。早在去年10月,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柔宇)就推出了一款可折叠的手机FlexPai(“柔派”)。今年1月,三星也推出了自己的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在华为采用了柔性折叠屏后,整个市场更是被点燃了。包括苹果在内的众多手机制造商纷纷表示自己也将推出采用柔性折叠屏的手机。

那么,相比传统的显示屏,柔性折叠屏究竟有哪些用处?能解决用户的哪些痛点?未来它会成为手机的标配吗?

解决“大屏”与“便携”之间的矛盾

两年前,笔者承担了我国南方某市营商环境的评估工作,其间走访了该市一家研发柔性显示屏的公司,并和该公司的一位合伙人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笔者当时很不解,问他柔性材料的市场究竟在哪里,为什么要用它来做手机的显示屏。他给笔者的回答是,柔性显示屏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屏”与“便携”之间的矛盾。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文件的传输成本变得越来越低,高清图片、视频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容易。为显示这些文件,对显示屏的要求也就随之提高。一方面,显示屏的显示精度必须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显示屏的面积也必须越来越大——毕竟,如果屏幕不被放大,再高的显示精度看起来也是一团模糊。

事实上,现在不断扩大的手机屏幕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不过,当屏幕扩大后,设备的便捷性就会受影响。现在很多手机屏幕倒是够大,但它们携带起来实在是太不方便了。口袋里根本塞不进,要单独拿在手上,着实麻烦。

目前,5G马上就要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在5G技术普及后,不仅视频等大文件的传输成本会进一步下降,VR(虚拟现实)等对显示要求较高的应用需求也将会呈爆发式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屏”和“便携”之间的矛盾将会愈发明显。

而柔性显示屏的推出就为解决这对矛盾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一旦屏幕可被折叠,那么用户就可在使用时将屏幕展开,享受大屏带来的视觉效果;在使用完毕后,则可将其折叠起来,塞入口袋,轻松带走。

成本和技术成为普及关键因素

目前,柔性折叠屏正成为一股新风潮。那么,它是否会在未来成为手机的标配?这主要取决于3个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它的成本。柔性折叠屏虽好,但它现在的价格实在是太高了,在目前已经面世的几款产品中,华为的手机价格高达1.75万元,三星的手机价格在1.25万元左右,即使相对便宜的柔宇手机价格也在8000元以上。这样的价格,显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能承受的。倘若希望柔性折叠屏手机实现普及化,厂商就必须将价格降下来,让更多的用户买得起。

这个过程究竟需要多久,现在还不好说。根据经验,时间应该不会太长。对于一款工业品,其成本都会受到规模效应的影响。在刚开始投产时,由于要投入过高的固定成本,因此其平均成本会维持在较高水平。随着产量的增加,一方面固定成本被摊薄了,另一方面受“干中学”等因素的影响,平均成本一般会出现较快的下降。

这一点,在当年触屏手机上体现得就很明显。一开始,触摸屏的价格很高,但两三年后,它就“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如果柔性折叠屏的发展逻辑也和触摸屏类似,那么距离它全面普及应该不会太久。

第二个因素是其他替代技术的发展状况。如前所述,柔性折叠屏是为了解决“大屏”和“便携”之间矛盾的一种技术方案。不过,它并不是唯一方案。

事实上,在现有的技术中,还有一种技术可以同时实现“大屏”和“便携”,那就是投影。依靠投影技术,就可以轻易地将屏幕上显示的内容投射到背景墙上,从而在不增加屏幕面积的前提下让画面增大。和柔性显示屏的固定比例放大不同,投影的放大倍数是可变的,甚至在理论上还可支持三维效果的投射,这些技术特点似乎都要比柔性显示屏更有优势。不过,目前投影技术的发展还不成熟,显示的效果还不算好。如果它的技术在近期内得到了改进,那就完全有可能取代柔性显示屏,成为未来手机发展的主要路径。

第三个因素是柔性显示屏能否克服自身的一些弱点。作为一项新技术,柔性显示屏的缺点还是比较明显的。例如,在某款折叠屏手机上,人们能清楚地看到折叠留下的痕迹,这让消费者十分担心这种材料的使用寿命。再如,现在推出的几款手机中,大部分都是向外折叠的,而这可能会让屏幕更难得到保护、更容易被划伤。或许这些技术的缺陷都只是一些旁枝末节,但如果不能被妥善解决,也会影响柔性折叠屏的发展。

总而言之,柔性折叠屏究竟能否被普及、成为未来手机的标配,恐怕还需要时间进一步检验。(陈永伟)

(作者系《比较》杂志研究部主管)

标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