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雪峰、茂密的森林、徜徉在山坡上的牦牛……这是大自然赐予青藏高原的“礼物”。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富饶的自然资源,其对我国乃至北半球的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扎根青藏高原15年、聚焦高寒碳汇研究,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魏达是最了解这片土地的“外地人”之一。在崇山峻岭、溪流草原中,他监测着植被的碳吸收与碳排放,聆听着这片高原的“呼吸声”。
前不久,魏达凭借突出贡献,获得了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发现被低估的“吸碳能手”
读大学时,魏达学的是城乡规划专业。出于对青藏高原的“神往”,2007年他考入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我主要研究的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最开始,我还不太理解这个领域,觉得这些东西摸不着、看不见,很缥缈。”他回忆道。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从这次会议公布的资料上,魏达看到了我国温室气体系统性数据不足的问题,由此他重新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虽然我研究的只是中国的局部区域,但如果能把这一个点做扎实的话,也是为我国温室气体研究助力。”他说。
2008年6月,魏达被派到西藏纳木错,当时他或许没想到,自己就此将在青藏高原扎根15年。
刚到纳木错时,魏达主要负责在站点做定点观测、采集当地的空气样品,同时进行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的同步监测。
“我们的观测时间是从每年的五月初开始,一直持续到九月底。”魏达解释说,当地植物一般在五月初开始返青,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从大气里面吸收二氧化碳,成为碳汇;九月底植物开始枯萎,碳的交换过程开始变弱,这时他便带着样本返回北京,进行数据整理。
“我差不多算是在西藏拿到的博士学位。”魏达笑着说,在纳木错时,他都是通过电话或邮件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度,远程接受指导。
经过在纳木错连续8年的观测,再整合其他研究人员的数据,魏达发现,高寒植被其实是被低估的“吸碳小能手”。
“由于温度低、海拔高,之前学界普遍认为青藏高原上的微生物和植物吸收温室气体的量应该很少。但经过观测,我们发现,它们吸收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量是之前预计的3到4倍。”魏达觉得,这就是科研的必经之路,“后人或许也会把我们的一些结论进行修正,在向科学高峰攀登的路上,我们只是一级‘台阶’”。
到野外获取一手资料
在纳木错站点做了8年的定点观测后,魏达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整个高原面。“站里的监测工作毕竟只是碳汇研究的、很小的一个点,最终还是要走出去,到更广阔的地方去进行全面观测。”他说。
借着中国科学院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契机,魏达去到了青藏高原的20余个野外台站,在西藏申扎县、亚东县、改则县等地开展自动化观测,并在可可西里和羌塘无人区等地超前布局碳汇监测网络。
在此次青藏科考期间,魏达和团队成员一起进行了跨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祁连山的野外采样。“从海拔3000多米的祁连山,到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我们一般会在两个点位之间往返四五趟,边跑边采样,一趟下来要花十五到二十天,单程就是几千公里。”至今,魏达对于这些公里数、海拔高度等数字记忆犹新。
确保数据无误,已内化为魏达的“本能”。“我们的仪器在每次开机后都要做稳定性检测,以保证数据的质量、让误差保持在1%以内,这样做出来的研究才有价值。”魏达说,青藏高原低气压、强辐射的自然环境十分特殊,是实验室难以模拟的,所以必须走到高原上,聆听生物的“呼吸声”,只有在真实环境里才能获得一手数据。
2020年,魏达成为研究生导师,开始带领一批批年轻的学生继续探索这片广袤的高原。
“我们学地学的,必须到大自然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光去还不行,还得用心观察和思考。”这句话是魏达的导师教给他的,在科考路上,他也把同样的话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
在野外,魏达和学生风餐露宿,靠着“硬饼子就咸菜”,他们采集了大量样品,累计获取了3600余条监测数据。
身处再苦的工作条件,魏达也没有退缩,不过他也有怕的——“不怕下雪、下冰雹,最怕的是下雨”。有一次为了赶工作进度,他和学生冒着雨不间断地采集了三四个小时的样本,高原上气温很低,他不幸“中招”发烧,只好前往医院治疗。
而让魏达至今难忘的事,发生在2020年国庆节期间。当时,他带着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共6人驶进可可西里无人区。刚出发十几公里,荒无人烟之地突然蹿出一头棕熊和两头牦牛,一路跟着他们的车跑。好在魏达和队友随机应变,让前面一辆车向前跑,后面一辆车掉头向后跑,才成功甩掉了棕熊和牦牛。
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这些年,魏达采集了数万个空气样品,获取了扎实的研究数据,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15篇国际论文。这些研究成果为认识青藏高原碳汇变化提供了扎实的数据,也为制定西藏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19年,在从成都去往拉萨的途中,魏达思考,能否联合青藏高原其他观测站,对整个青藏高原二氧化碳的碳汇做一个系统的评估,以服务于地方以及国家的政策制定。
为了让这一想法变为现实,魏达和团队成员开始向在青藏高原驻站研究的各个研究所寻求帮助。“虽然各个院所最开始都是‘各自为战’的,但是知道我们的需求后,都很慷慨地将数据共享给了我们,大家都认为,能联合起来服务于地方需求和国家需求,才是科研的最终目的。”魏达说,在数据整合过程中,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兰州大学等单位都给予了无私的支持与帮助。
通过研究这些汇总数据,魏达和团队成员发现,青藏高原的碳汇量超出科学界此前的推测,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家对于青藏高原碳汇功能的传统认知。这些宝贵的观测资料和科学观点,也被发表在了国际权威期刊上。
在“双碳”背景下,魏达更加意识到,碳汇研究应该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我们研究的就是青藏高原能够‘吸收’多少碳,而碳吸收量就意味着排放权,排放权就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权。”他说。
回望这15年走过的路,魏达感叹,科研人员的“黄金时间”并不长,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好一件事,不容易却很值得。
“我个人很渺小,但从事的工作能够服务于国家发展需求,我深感荣幸。”魏达说,得益于国家对于科研的投入以及科研环境的改善,他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不仅能监测植物的“呼吸”,也能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标签:最近更新
- 快看:“天灾加人祸”,特斯拉的好日子到头了?2023-01-09
- 【全球热闻】支付宝2023年“集五福”来了 网友:两块钱的大项目2023-01-09
- 全球今头条!马斯克承诺成空谈!推特被裁员工仅获1个月工资补偿2023-01-09
- 微软Xbox老大斯宾塞盛赞索尼:无障碍手柄是对PS生态很好的补充2023-01-09
- 每日资讯:暴雪网易复合几乎不可能:不会降低标准 正和新代理谈的火热2023-01-09
- 苹果砍单“链条”受过 “果链”上市公司另寻出路2023-01-09
- 天天热资讯!紫辉创投郑刚再呛罗永浩:多次退出锤子科技股东群,用新公司股权要挟投资人放弃基本权利2023-01-07
- 投资人炮轰罗永浩“势利眼”,曾参与锤子科技两轮融资,称其是中国乔布斯|全球通讯2023-01-07
- 天天观点:罗永浩发文回应投资人郑刚2023-01-07
- 罗永浩回应郑刚炮轰:锤子每年都开股东会,新公司已给老股东股权补偿2023-01-07
- 蚂蚁集团股东上层结构调整、马云不再为实控人,继续强化与阿里的隔离_全球新要闻2023-01-07
- 二叠纪大灭绝期间紫外线辐射增加?化石花粉粒中“防晒霜”添证据|全球快资讯2023-01-07
- 湖北西部秭归盆地首次发现侏罗纪中期恐龙足迹化石-环球讯息2023-01-07
- 观察:蚂蚁集团大动作!马云退出实控人位置,股东投票权进一步分散,拟引入第五名独董2023-01-07
- 罗永浩回应投资人“炮轰”:郑刚对我的评论毫无事实基础-环球快报2023-01-07
- 网传马云现身曼谷:吃路边摊看泰拳比赛 还上阵打了一通2023-01-07
- 投资人郑刚炮轰罗永浩 全球快看2023-01-07
- 全球实时:蚂蚁强化与阿里隔离 马云股份表决权变了2023-01-07
- 刚刚,蚂蚁集团发布重要公告!_环球快播2023-01-07
- 锤子手机投资人、紫辉创投创始人郑刚深夜炮轰罗永浩:不懂感恩2023-01-07
- 显卡出货量现20年最大跌幅!华强北背包客做副业等回暖,产线已在加大招工2023-01-07
- 蚂蚁集团完善公司治理 不再存在任何股东单一或共同控制集团的情形 环球观天下2023-01-07
- 新冠病毒变异株会如何进化?多位国内病毒学家解读2023-01-07
- 新一批版号获批传递利好,中国游戏市场将迎新一波龙争虎斗2023-01-07
- TikTok CEO周受资将会见欧盟反垄断主管 讨论个人数据保护_最新资讯2023-01-07
- 暴雪四面楚歌,腾讯推魔兽高仿游戏《塔瑞斯世界》,加入中国玩家争夺战 当前速读2023-01-07
- 【全球快播报】AI内容创作火热 深层次应用场景尚待探索2023-01-07
- 为混乱治理甩锅? 马斯克:雇错律师团队是推特员工的错_焦点要闻2023-01-07
- 每日信息:国泰基金王阳:三大市场中国增速最快2023-01-07
- 2022年12月全球制造业PMI为48.6% 连续7个月环比下降_环球热讯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