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他们在朋友圈继续“演”下去?

观点 | 2019-05-14 10:18:02
时间:2019-05-14 10:18:02   /   来源: 科技日报      /   点击数:()

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都会有几位这样的“演员”,他们明明生活乏善可陈,却天天在朋友圈发出来源不明的炫耀内容,包括各国的名胜打卡、豪车、奢侈品、高档美食、磨皮特别厉害的自拍……

朋友圈对于他们来说就像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获得关注和肯定,甚至连某电商平台都开始售卖相关炫富素材让这些人的“演技”更加逼真。那么这种“表演”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心理呢?

和幼年人格养成有关

对一般人而言,不暴露自己的缺点是人之常情。但一般人不会把不属于自己的强项到处散布,因为过度吹捧,会让人格健康的人感到不舒服。简单地说,比起因为不属于自己的美好而得到称赞,一般人更喜欢别人接纳的是真实的自我。那么这种喜欢制造“虚假繁荣”的人,为什么这么爱打肿脸充胖子呢?

一个人长大后的行为表现,和他幼年的人格养成息息相关。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认知的建构阶段,分为4个层次:感觉动作期(0—2岁),这个时期,人通过感官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进行初步对世界的认识与探索;前运思期(2—7岁),开始有“自我中心”的倾向,能够使用简单的符号去代称具体事物;具体运思期(7—11岁),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性的思考,具有简单的推理能力,更多对于外在世界的关注、理解与互动,弱化自我中心的倾向;形式运思期(11岁之后),逐渐把握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脱离现实事物的限制,进行系统性的思考活动。

所谓成长,就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不断提升。孩子从不了解社会,到慢慢认清社会的面貌,并且逐步习得在社会中与人互动的规矩。简单地说,在具体运思期,孩子才真正开始放下自我中心,通过越来越多的人际互动,培养出同理心、利他行为、换位思考等能力。可以想见,如果一个人在这个阶段没有培养出利他的自我,他就会持续用自我中心的态度待人处事。

而这个“自我中心”不是呈现真实的自己,而是呈现一个过度理想的自己,同时把无法接受的自己加以摒弃。由于他们更在乎其他人的关注、肯定,因此为了获得这些关注与肯定不惜牺牲真实的自我,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他人眼中的成功者。

如何避免继续“演”下去

“打肿脸充胖子”并不一定就是病态的表现。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没有发展完全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避免自己因为急着拿出“更好”的一面而虚构故事,却导致和他人之间无法建立真实的关系——因为别人以为他们的好,都只是他们伪造出来的假象。

第一种方式:融入一个真实的团体。比如去参加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课程中大家都是初学者,在团体中告诉自己“我跟大家一样”,重新适应踏实的成长历程。

第二种方式:回溯童年经验。对成长阶段,因为父母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其他使我们开始夸大自己的因由重新检视,试着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处理这方面的创伤。

第三种方式:减少刺激物。配合前面两个方法,试着逐渐减少使用朋友圈,以及类似的社交工具,减缓对刺激物的依赖。

最后笔者想说,做真实的自己,不只是一种选择,而是成长必经的轨迹。在这条轨道上,我们要走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然后才得以拥抱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他人,真实的关系。(高浩容)

标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