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观点 | 2019-05-20 11:27:44
时间:2019-05-20 11:27:44   /   来源: 国是直通车      /   点击数:()

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形成发展新格局。

然而,中国区域协同发展仍面临不少困境和难题。

在18日举行的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人士为中国区域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最大障碍——体制机制束缚

推动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魏礼群认为,最大难点在于不同行政隶属关系造成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法规壁垒。开拓协同发展新境界,必须有效解决跨行政区影响深度合作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完善合作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各地实际最关心的是他们的财政收入、税收收入以及就业增加,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应该从协调区域利益关系着手,使区域内城市能够共享协同发展红利。

如何破解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束缚?

在中国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看来,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特别是要排除思想背后的利益干扰,要走出一亩三分地的利益约束和限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沈体雁接受国是直通车采访认为,破解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束缚,要实现治理模式的改变,从区域角度看城市发展,而不是从行政区划看城市发展。

首要任务——要素自由流动

要素的高效配置、自由流动,是决定一个区域经济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范恒山认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这个基础打好了,其他方面的协同就没有了根本障碍。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要实现区域内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的自由流动。

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要促进城乡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完善区域交易平台和制度。其中包括,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完善配套政策,打破阻碍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流动的不合理壁垒,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要素自由流动的背后是成本降低。

中国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指出,让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建立便捷高效的要素市场,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打造低成本的营商环境,可以帮助区域提升吸引力。

范恒山认为,推进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在操作上可以立足实际,讲究方式,分阶段、分地域、分步骤逐步推进,重要的是要有计划、有目标、有考评、有监督。

发展目标——更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建清接受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区域协同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可以践行“先易后难”的策略。比如在基础设施方面,公路、铁路、港口等的共建共享,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还能避免重复建设,类似公交一卡通、增加城际公交线路等都可以在区域内率先开展起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除了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域内联通的空间巨大,包括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上,区域协同发展不断向深水区推进。

张建清认为,区域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能够产生1+1>2的效应。在陈耀看来,实施区域协同发展,能够避免资源内耗,避免区域内同质化竞争,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而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引擎。

魏礼群指出,实施好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形成国家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力量,逐步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有利于推动区域治理现代化,有效破解省际交界地区融合发展难题;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张文绞)

标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