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货量突然暴涨 是否预示着可穿戴设备市场春天的到来?

观点 | 2019-06-12 10:19:07
时间:2019-06-12 10:19:07   /   来源: 科技日报      /   点击数:()

近日,据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可穿戴设备行业整体实现快速增长,全球出货量高达4960万台,同比增长55.2%。

近年来,可穿戴设备市场一直不温不火,虽然谷歌、微软、苹果、三星等巨头持续发力,但整体而言该行业一直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状态。此轮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暴涨,是否预示着产业春天的到来?

爆发式增长是产业内外合力的结果

可穿戴设备是一种新技术产品,此轮爆发式增长是产业内外合力作用的结果。

从产业内部来看,近年来,传感器技术的不断成熟、后端运算能力的不断增强、人机交互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对消费者需求认知的不断深入,有力促进了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快速发展。从产业外部来看,智能化浪潮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快速落地,5G网络提供了全在线、全云化网络环境……这些外部因素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在笔者看来,此轮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爆发,其背后释放出两个重要的信号:

一是人工智能相关产品正处于爆发的前夜。可穿戴设备是普通消费者接触人工智能技术的途径之一,代表着新一代个人消费智能设备的发展方向。此轮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信号意义,可被看作是人工智能相关产品集中爆发的前奏。

二是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接受程度发生了显著改变。长期以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智能设备的实用功能较少,产品的准确度较差,加之产品又非刚需,“鸡肋感”较强,导致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此轮爆发式增长,可以透露出消费者对这一产品认可程度的显著提高,同时也可预期,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行业发展仍处于初级萌芽阶段

以谷歌推出“Google Glass”的2012年为起点,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已有7年的历史。虽然近年来各大厂商的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产品的技术、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但行业整体发展仍处于较初级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可穿戴设备产业呈现出明显的萌芽期特征:一方面,从微观产品来看,同质化竞争激烈、创新程度不强、智能化水平较低。目前,各大厂商推出的产品多集中在手表、手环、耳机等品类,而这些产品从外形设计到产品功能都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它们虽然在宣传上“黑科技感”很强,但其使用价值却并不高,产品实用性有限。另一方面,从产业链发展角度来看,产业上下游贯通性较差、各环节衔接性较弱,可穿戴产业链生态系统仍有非常大的完善空间。

相关企业可在5方面重点发力

此轮爆发是众多厂商共同发力的结果,笔者预测,可穿戴设备市场将继续升温,也会有更多企业进入这一领域。目前,可穿戴设备领域尚未形成类似智能手机领域的寡头垄断格局,同时,由于可穿戴设备市场涉及的产品种类非常丰富,因此行业中各大厂商以及初创公司均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面对这一机遇,笔者认为,行业内企业在以下5个方面大有可为:

一是打造核心技术体系。行业内企业应以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为导向,充分结合可穿戴设备产品特性,积极拓展产业边界和应用范围,积极打造可穿戴设备核心技术体系。

二是要着力解决用户痛点,提高用户体验。从市场反馈来看,目前可穿戴设备相关产品依然存在准确性低、互动性弱、续航能力差等问题,企业只有解决了产品问题,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三是重视培育商业模式。目前可穿戴设备厂商主要以硬件产品销售为主,软件服务和数据服务相对缺乏,相关商业模式的培育、服务平台的发展存在较大进步空间。

四是加快研发个人数据产品。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发展会带来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每个用户将拥有属于自己的个人数字生态系统,个人数据收集、汇总和分析也将会催生更大规模的数据产业。

五是重视可穿戴设备安全问题。从PC到手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一直是用户关心的问题,目前关注可穿戴设备安全的企业相对较少,可穿戴设备安全产业仍是一片“蓝海”。(左鹏飞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标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