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黑公关”为什么能成为一条地下产业链?

观点 | 2019-09-18 15:57:56
时间:2019-09-18 15:57:56   /   来源: 广州日报      /   点击数:()

按照客户指令,密集发帖,诋毁竞争对手,左右舆论,最终损害对手信誉、声誉……这些在网上以文字当子弹,用恶评做枪口的“网络黑公关”,正侵蚀着互联网的秩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从事“网络黑公关”违法行为的人群从零散个体逐渐形成庞大的地下产业链。(9月17日《法制日报》)

“网络黑公关”为什么能成为一条地下产业链?一方面是“利益”在作祟。早前网络上就传出一条让人瞠目结舌的抹黑价目表,标题涉及制定对象的“黑稿”,每篇收费200元;转发稿件,每篇收费50元;标题含有相关内容的文章,每篇收费20元……这份价目表的真实性我们姑且不谈,但可以想象这样所谓的“黑稿”是有利可图且容易变现。另一方面,利字当头却少了“当头利剑”。目前,取证难与犯罪成本低是“网络黑公关”不断畸形成长的主因。同时,又因网络传播的隐蔽性,也加大了监管成本。在此消彼长下,很容易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但无论是“牟利高”还是“成本低”,这两者都只是滋生犯罪的温床。真正播下罪恶种子的,还是那些提供资金的“幕后金主”,它们才是整条产业链的源头。

互联网再大也大不过法网。反过来说,法网的震慑力,要覆盖到互联网的每个角落、整个源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黑公关”也不是话语权的代理,“幕后金主”更不能高高挂起。互联网要净化舆论环境,既要对“网络黑公关”穷追猛打,更要有“不揪出幕后黑手誓不罢休”的决心。只有斩断罪恶源头,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网络黑公关”现象。对此,相关部门不妨有针对性地推出法律法规,并完善监管执法手段,持续打击网络黑恶势力,既打三寸更打七寸。此外,可继续开发互联网法院的潜在功能,加强与执法部门的联动,让“线上办案,线下执法”有机衔接,真正让不法分子、幕后黑手感到“利剑当头”,不敢造次。(陈文杰)

标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