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风险预 压缩网络诈骗的生存空间

快讯 | 2019-01-30 09:52:52
时间:2019-01-30 09:52:52   /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   点击数:()

加强网络技术风险预判,不断提升对策的科技含量、智慧含量、创新含量,从而让治理技术跑到技术犯罪的前面。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今天,我们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而互联互通、普惠共享的网络时代,也潜藏着诸如网络诈骗这样的安全隐患,需要防患于未然。

前不久,一份研究报告总结出“2018年十大网络诈骗经典话术”,再次警示人们筑牢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这其中,既有网络社交、信贷诈骗等传统“套路”,也不乏利用电商、网游等平台实施诈骗的新手段新表现。除了财产损失,网络诈骗还会给受害人带来难以消弭的心理创伤,甚至酿成生命悲剧。可以说,网络诈骗污损了网络生态,侵蚀了社会诚信土壤,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阴霾。

有鉴于此,近年来,我国对网络诈骗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着力压实主体责任,努力守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破获电信诈骗案件31.5万起,成功止付被骗资金300多亿元,赴3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警务执法合作,捣毁境外诈骗窝点200余个……2018年底,公安部公布了开展专项行动三年来的“成绩单”,全国新一轮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也正式启动。重拳出击、重典治乱,以凌厉手段集中整治网络诈骗行为,已成为社会共识。

但也要看到,重点打击之下,网络诈骗仍难以根绝,并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2018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网络诈骗人均损失创下近5年来新高。与此同时,“00后”正成为网络诈骗的新目标,网龄较短的青少年受害者数量迅速增加。无论是从经济损失数额,还是从受害群体范围来看,网络诈骗潜滋暗长的态势,都值得警惕。

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花样不断翻新的网络诈骗手段,有不少是钻了技术的空子。移动支付创造了高效便捷的付款方式,也成为网络金融风险的“重灾区”;短视频占领移动传播新风口,也为网络诈骗提供了新平台;大数据描摹用户画像,也导致基于公民个人信息的精准诈骗问题日益突出。现实中,恶意应用攻击手机系统、聊天机器人批量操作、互动H5链接骗取用户数据……瞄准移动互联网新业态新技术,新型网络诈骗“技术含量”显著增加,甚至呈现出精准化、智能化、场景化趋势,诈骗方式更趋隐蔽,令治理难度不断攀升。技术之刃一旦被违法者掌握,极易伤害公众利益。

这也启示人们,占领技术高地、让前沿科技为我所用,才能为治理网络诈骗提供强大武器。例如,深圳警方利用“AI+新侦查”模式排查线索,极大提升了破案效率,成功破获特大网络交友诈骗案;腾讯采用人工智能“麒麟”系统,精准打击伪基站;三大电信运营商借助技术手段,有效监控拦截诈骗短信和电话;第三方支付平台运用刷脸支付、指纹认证,不断提升支付安全性能,等等。值得思考的是,政府或企业的技术解决方案不应限于见招拆招,更须加强网络技术风险预判,不断提升对策的科技含量、智慧含量、创新含量,从而让治理跑到技术犯罪的前面。

再高明的网络诈骗技术,也是利用了人性弱点。作为治理网络诈骗的关键,网民不仅需要“技术防护”,更需要“思想防护”。增强网络防骗意识与能力,筑牢思想认识“防护线”,堵住信息“决堤口”,才能最大限度压缩网络诈骗的生存空间。(荣翌)

标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