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五年 太空即将再次迎来中国人的造访

快讯 | 2021-06-17 09:01:57
时间:2021-06-17 09:01:57   /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   点击数:()

戈壁大漠,塔架高耸,载人航天发射场内,神舟十二号船箭组合体蓄势待发。时隔五年,太空即将再次迎来中国人的造访。

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预计将发射升空。此次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作为我国空间站建造的首次载人飞行,神舟十二号任务承上启下,十分关键;恰逢党的百年华诞,载人航天工程全线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航天事业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中汲取经验力量、提振信心斗志,全力投入任务准备工作,书写中国航天新华章。

为国出征,每一步都承载着党、国家和人民的厚重期望

6月16日上午11点,执行本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三位航天员依次出场,向大家挥手致意后,站定在讲台前。他们身后,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即将三度出征的他显得从容自信。

“这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我有幸能够开跑第一棒!”聂海胜表示,航天员的初心就是飞天,只要祖国需要、任务需要,都会充分准备、以最佳状态迎接挑战。

“有全国人民的美好祝福和工程全线的支持鼓励,有前期训练积累,我们有底气,有信心,也有能力完成好这次任务!”聂海胜说。

13年前,刘伯明与翟志刚、景海鹏共同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当时你说,即使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给国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是您第二次执行飞行任务,您有怎样的期待?”记者向刘伯明提问。

“无论困难多大、风险多高、任务多重,我坚信有专业人员的地面支持,有我们三位‘帅哥’的默契配合,特别是身着我国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服,我们将满怀信心迎接一切挑战。”说完,三位航天员相视一笑,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次任务出舱时间大幅增加,而且是多次出舱,任务极其复杂艰难。为此,他们进行了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首次执行飞天任务的汤洪波表示,经过11年的学习训练和磨砺考验,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团队充满信心。“此时此刻我即将带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出征太空,心情十分激动,我们一定会乘组一心、团结协作,建设好我们的太空家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此时执行我国空间站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可谓意义重大。作为航天员,他们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和期待?

聂海胜是一名航天员,也是一名有着近35年党龄的党员。成为航天员的20多年来,他亲眼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飞行,由舱内工作到太空漫步,由短期停留到中期停留的发展过程,也亲身经历了载人航天工程全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飞天逐梦的每一个光辉时刻。

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增添了壮丽篇章。“我们前进的每一步,也都承载着党、国家和人民的厚重期望;我们每向前一步,也代表着人类向太空不断探索的勇敢与执着,都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聂海胜说。

任务艰巨,航天员乘组已做好执行任务的各项准备

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航天员不仅会“飞行”,还是空间工作“全能手”,肩负诸多使命。

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是航天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不久,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分别成功发射,已形成组合体在轨运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入轨后,将与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对接进舱后,航天员将进行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工作。

开展出舱活动和舱外作业也是“重头戏”,航天员将在轨转移、组装、测试舱外服,出舱活动两次,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

航天员还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实(试)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自身健康管理也是航天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们会按计划开展日常的生活照料和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此次任务,航天员在轨停留时间长达3个月。时间长,意味着航天员面临的挑战更大。长期飞行中应急事件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各类应急故障情况下的应急救生、紧急撤离、紧急救援、待援、故障处置等舱内外的应急操作,都对航天员自身素质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3个月的时间跨度前所未有,长期在失重和密闭狭小环境工作,要求航天员具备极好的身心素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说。

据了解,航天员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6月10日进入发射场,开展了全系统发射演练的专项训练,飞行手册的复习、体育锻炼、心理放松等专项训练,参加了升旗仪式,种植纪念树、瞻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等活动,圆满完成进舱确认,为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本次任务航天员乘组选拔按照‘新老搭配,以老带新’的方式,结合飞行经历、相互协同能力等方面选拔出飞行乘组和备份航天员,并周密制定了航天员训练方案和计划,开展地面训练和任务准备,每名航天员训练均超过6000学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说。

全力备战,传承弘扬载人航天精神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最大、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百年。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二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由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准备期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队临时党委带领大家赴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缅怀聂荣臻元帅、众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号召大家以强烈的责任感、精湛的技术和奋勇拼搏的精神完成此次任务,稳操接力棒。

开辟揽天征途,党领导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辉煌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方红卫星从这里升起,中国航天事业从这里起步。

耸立如巨人的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已经光荣“退役”。站在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下,大风在耳边呼啸。望向四周,高阔的天空下,戈壁滩一望无垠。正是在这里,老一辈航天人筚路蓝缕启山林。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航天事业处于一片空白。党中央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发展航天事业的伟大决策,航天人吹响了中华民族向宇宙进军的号角。

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天器,空间站代表当今航天领域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和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11艘神舟飞船成功发射,11名、14人次的航天员队伍叩问苍穹,天和核心舱升空,中国载人航天跨越了一次次重大关口,梦想逐步变现实。

不仅是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北斗导航等无不捷报频传。中国航天起步晚,起点低,为何还发展快、本领高?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宝”。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飞行试验的成功、艰巨任务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决策和关怀,凝聚着党组织和广大航天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是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40多公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开辟揽天征途。

条件或许没那么苦了,航天精神却是一脉相承。有人曾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度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鹏面对中外记者给了这样一个“答案”: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航天飞行是我们的事业,更是我们的生命,为了飞天梦想,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6月17日,飞天英雄再踏征程。(本报记者 柴雅欣 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报道)

标签: 时隔五年 太空即将 再次迎来 中国人的造访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