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门!用高科技链接农牧业 沂蒙老区乡村振兴路上展新颜

快讯 | 2022-06-14 06:02:42
时间:2022-06-14 06:02:42   /   来源: 科技日报      /   点击数:()

同样是蔬菜大棚,地处沂蒙老区的山东省沂南县依汶镇打造的场景不一样。

大棚里面,这头,地面上支起了一个个鱼池,清江鱼、罗非鱼、锦鲤等十几种鱼类游得正欢;那头,鹅卵石取代了传统土壤作为种植床,小西红柿、芹菜等各色蔬菜应有尽有。

新式蔬菜大棚的出现代表着依汶尝试新技术的野心。总人口仅有5.38万人的小镇依汶,地处沂蒙革命老区,历史上曾是历史演义人物穆桂英操练兵士飞沙走石的地方,更是山东大棚蔬菜的发源地。

近年来,得益于物联网新技术的应用,无人农业、循环经济等新模式风生水起,这里曾经汗流浃背的田间地头正在变成新技术的竞技场。

九年攻关实现“鱼菜共生”

大棚内养鱼,石缝里种菜,并且将两者紧密联系到一起的,是山东三五农人科技公司创始人高上。他向记者强调:“我们致力于打造农业生产一线的新风景。”

在依汶镇,高上的上述作品被称为“鱼菜共生”的现代化种养技术模式,其核心看点是由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八米直径鱼池、两个120平方米种植床构成的一套标准化生产系统。

具体而言,他们在一座大棚内既养鱼又种菜,分为种植、养殖、智能控制系统三部分。

首先,他们投入鱼饲料,鱼吃掉之后排泄粪便,通过水循环进入到鹅卵石种植床;微生物分解粪便变成营养,被植物吸收,成就了新鲜蔬菜;反过来,又净化了水质,再回到养鱼池,最终完成了“鱼肥水—水浇菜—菜净水—水养鱼”的生态循环系统,可以全年不停歇生产。

科技日报记者发现,“鱼菜共生”链条中,没有营养液,没有农药化肥,没有污染排放。一次排水回收循环过程,仅需7分钟就完成。不仅如此,养鱼种菜的各个生长环节,都用上了数据分析、全链条追踪和人工智能服务。目前,这一链条已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

产业应用是检验技术创新的标准。高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比如养殖鲈鱼,同时种植生菜,每年产出一万斤鲈鱼、两万斤生菜可实现28万元收入。

记者了解到,为攻关“鱼菜共生”模式,当初,高上将该项目拆分为14个模块,分别交由14个博士负责,最终历经9年取得突破。

依汶人偏爱高科技,正因为此,不少高科技项目在当地落地、生根。从地图上看依汶,区域狭长,紧靠汶河是其典型特征。清澈的汶河养育了依汶百姓,吸纳了众多新技术的落地,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变成了他们的主动作为。

农牧业闭合循环效益佳

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道路上,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如何有所作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八个字形象地反映出依汶人因地制宜的智慧。

依汶镇党委书记姜春晓告诉记者:“我们以蔬菜生产、畜禽养殖、林果种植的大统筹、大融合和大循环为产业导向,规划农牧循环产业园区,在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上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实践,实现农牧结合、种养一体、无缝链接、闭环发展。”


(资料图片)

站在“鱼菜共生”产业园区不远处的山头上眺望,青山绿水,尽收眼底。其中,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还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房子”映入眼帘。姜春晓表示,相对于最初他们发明的小拱棚,远处的大棚已经发展到第八代,而那些“大房子”则是肉鸭养殖基地。

依汶人爱好养殖业,数百家养殖场散布在该镇1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但问题在于养殖畜禽的粪便如何处理?科技力量介入了。

四个高约30米,直径18.5米的厌氧发酵罐矗立着,成为该镇粪污处理项目的核心装备之一。这是依汶农牧循环产业链条的一部分。姜春晓表示,运用这个项目,将全镇的畜禽粪便制成沼气,年资源化利用有机废弃物约16.4万吨,年产沼气约1.5亿立方米,年预计发电量约3600万干瓦时,年产有机肥约5.18万吨,为全镇2.5万亩蔬菜提供有机质;而蔬菜的副产品,又用来养殖畜禽。

“从农业到工业,用工业反哺农业,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农牧业的闭合循环,带来的成效就是养殖无臭味,蔬菜高产又绿色。”姜春晓说。

前不久,年逾八旬的中国农科院教授张振本来到依汶,实地考察“鱼菜共生”模式。一方面,全国各地的政府代表、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参观考察,带来了新信息;另一方面,当地人也走出去,请进来,对新技术、新模式保持着饥渴的态度。

记者了解到,得益于与中国农科院、南开大学、天津农学院等高校院所的合作,这里的农产品走向高端,品牌效应凸显。“三五农人”蔬菜通过了国家有机认证,养殖的各种鱼类通过欧标“GAP”认证,“百惠青田”等八个蔬菜品牌通过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沂南黄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依汶产”高端生鲜农品成为周边市民的抢手货。(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刘建建)

标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