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数说我的通信生活变迁

快讯 | 2022-09-23 15:48:45
时间:2022-09-23 15:48:45   /   来源: 人民邮电报      /   点击数:()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独坐书房,一边聆听《我和我的祖国》沁人心脾的旋律,一边整理书柜里的往年资料,无意间翻出一摞尘封已久的“宝贝”。这摞中学和大学期间我与家人亲戚、同学朋友往来的书信,有110余封。翻看着这些纸张泛黄、字迹斑驳的家书信件,触摸着字里行间一路流淌的青葱岁月,不禁勾起了我对“通信生活变迁”的诸多回忆。

跑腿10年


(资料图片)

我出生成长在农村,家庭社会关系简单,亲朋好友大都居住生活在同村或邻村。在那个没有电话电报、通信基本靠吼的年代,要是谁家里有点啥事,都是靠奔走相告、口口相传,近点的便是拉大嗓门、互相呼应,远点的则徒步上门或托人带个口信。常听爷爷讲,因家族人多,有时全部“走一遍”把消息通知到位,少说也得花上两三天的工夫。

记忆犹新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的学习生活范围很窄,几乎都在以家为圆心的5公里半径圈里活动。作为家里的长子、长孙,我常常受命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糖果点心为小费,充当家庭小信使,跑腿到叔伯姑舅家干着各种“通风报信”的活儿,尽管没啥技术含量,倒也因能为长辈打个帮手而倍感光荣、乐此不疲。这事儿,一干便是近10年。

传信100余封

1998年9月,我考入县第三中学,因离家10余里,过上了寄宿生活。这是我第一次只身在外求学,虽然不能每天回家,但周末的“回家潮”还是会如同赶集般不容错过,一周学习生活七零八碎的事情就在这时和父母完成交流。同窗发小也因志向各异,分别到了远近不同的高中或中专学校就读,伴随那会儿兴起的一阵明信片传递热潮,情感表达还不尽丰富的我们,用互寄贺卡和明信片的方式架起了联络沟通的桥梁,用这种简单而纯洁的“聊”法维系着彼此之间的情谊。

后来,因学习压力渐大,彼此长时间不能碰面,直至大学期间,书信交往一度成为互通信息、交流情感的主流形态。我和分散在大江南北的同学朋友用“鸿雁传书”,聊学习、谈理想、话美食、侃大山,延续着历久弥新的深厚同窗情。

学习之余的乐趣莫过于每天上午和下午临到下课时分,总有一股莫名的期盼在心头涌动,待铃声一响便火速冲往学校收发室,查收最新信件,并第一时间写好回信,赶在邮局次日第一班取信时间前投递,唯恐信的那头等候时间太长。就这样,大体以十天半月为周期,便会形成一轮书信往来。日积月累,足有100余封。“见字如面”的神采和“不便口述”的言语,尽在这纸笔间。虽已时隔近20年,其间我也辗转在几个城市间,经历了各种“断舍离”,但这些信件一直跟随着我,彼此不离不弃。

半月一次的“候机”

2000年3月,我转学到离家100里外的县第四中学,路程越来越远,加上高考压力,回家的频次大为减少。那会儿,电话开始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然而,我们村仅有一户人家装上了私家电话,这也成了我每半个月与父母聊上几句的最及时的通信工具。不过,苦于我家与邻居家尚有一段距离,每次我都得在公用电话亭先预拨一次电话,请邻居帮忙上门唤人来接听,待半小时后再次拨打,方得以顺利通上话。遇上邻居家事多脱不开身、村里多人预约电话“排队候机”的情况,则更为麻烦。次数多了,索性每次挂机时约好下次打电话的时间,既免去了邻居的辛劳,也省了些许话费。

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每次打电话前,我都会将想跟老妈说的、想问老妈的事情记个纸条,以防忘记或遗漏;还在电话机旁放个电子手表,以便随时关注分秒数的跳动,力求把通话时长利用到最佳状态。现在想来,那样的生活也是充满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

迎来多个“第一”

世纪之交,通信工具和交流手段俨然迎来瞬间爆发的“大革命”,而开启大学生活的我们也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通信变革,多元的沟通方式深度融入并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我也陆续注册了自己的第一个腾讯QQ号、MSN号,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购置了第一台BP机和普通功能手机……

毋庸置疑,移动通信设备的出现对我影响至深。2001年10月,为了方便即时联络,我用自己赚取的第一笔勤工助学金,买了一部当时还算跟上时代潮流的摩托罗拉BP机。别在腰间,只要寻呼机一响,好似“军令如山倒”,我就大步流星地奔到附近的公用电话亭或赶回宿舍,迅即回拨过去,生怕误了啥事,真有种与时间赛跑的干劲和难以言说的神气,至今仍回味无穷。当然,在人多“机”少的校园,马路边、楼道里、宿舍内,手持各种面值的IC卡、200卡、201卡排着长龙“煲电话粥”的场景不时上演着,也称得上是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吧!

临近毕业那年,正值全国高校扩招迎来第一波就业大军,找工作一时成为难题。为便于同招聘单位沟通联系,不落下任何一个机会,手机成为求职的“标配”。在家里的资助下,我勉强拥有了人生的第一部移动电话,并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

零距离抚摸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

参加工作后,互联网、移动通信设备日益普及,通信工具快速更新迭代,人们的通信交流方式恍如一夜之间从书信时代过渡到移动通信时代。特别是近年来智能手机逐渐成为大众化通信工具,无线网络也随之走进千家万户,更是让我们的沟通交流变得立体、快捷和低成本,“聊”法已然实现从文字、语音到视频通话的随时随地随意切换。各种覆盖同学、家族、老乡的QQ群、微信群,紧紧将每一个有着共同话语体系和兴趣爱好的个体凝聚在一起,极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纵然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面对面促膝而谈。方便不言而喻,体验情真意切。

2018年我到北京工作,老家年迈的奶奶一直想看看梦寐以求的首都北京,我用手机与她视频聊天,给她展示介绍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的神圣场景和北京街头巷尾胡同深处的一道道亮丽风景。她睁大眼睛,眼角噙着幸福的泪花,却将那只长满老茧的手情不自禁地伸向了屏幕:“还是你们生得是个好年月啊,我跟着你们一起享党和国家的福哦!有了这个玩意,我都不用出门啦,想跟你们聊天了、想看看北京看看世界了,随时都可以啰……”

那一刻,我分明感受到来自千里之外、隔着屏幕的抚摸,原来如此的真实、厚重、温暖!

(作者系《秘书工作》杂志社员工)

标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