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之痛:爱国情绪下的冷思考

热点 | 2018-04-20 10:19:02
时间:2018-04-20 10:19:02   /   来源: 证券时报      /   点击数:()

(原标题:芯片之痛:爱国情绪下的冷思考)

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搞研发,技术和标准密切相关,如果标准和其他国家不同,那就是自我孤立。

中兴通讯事件引起的国人愤怒,比贸易战的愤慨还要大,它强烈地刺激了国人的危机感和自尊心。一家排名世界第四的通信设备提供商,竟然这么容易被美国人卡住脖子。

不管平时怎么说要讲理性,怎么说要诚信,怎么义正辞严讲大道理,中兴通讯事件就是个试金石,国人依然是“利”字当先,民族情结当然要有,但如果仅仅站在这个方面思考问题,无疑会无法准确把握事情的准确方向,如果只靠民族情结就能取胜,那么只需要关起门来讲民族情结即可。

不少人评论中兴通讯受制裁事件,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儿,可以让中国意识到核心技术无法买到,中国可以集中力量突破芯片难题,未来一段时间就是中国芯片产业的大年。要是集中力量能突破,那么中国的芯片行业早就突破很多年了,可惜芯片和足球一样,是群体性活动,投钱不一定能立竿见影。

中国在好多方面获得突破,做到全球领先,这首先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市场,规模化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劳动力便宜,可以通过产品的方式对外销售出去。产业转移有一定规律,先从容易的开始,技术含量高的再慢慢转移过来。

常常有人说,中国没有核心技术,很多品牌不过是组装厂而已。这自然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并不能因为没有核心技术,就说产品不好,即使是组装,也并不是没有技术含量,太多国家连组装也做不好,何况还远远不止是组装,中国好多企业在组装过程中慢慢就有了创新,有了自己的技术。如果说中国的企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那是有失偏颇。

不同环节的评价标准肯定不同,中国人在种子环节不如老外,但在做面包上比他们强,可能利用老外的这些种子,赚的比老外要多得多,甚至可以出口给老外。或许会有人说,不是老外不能做面包,而是利润太低不屑于做,这当然有可能,国际分工就要看机会成本,这也是中国能获得产业转移的原因,但与此对应的是,这些国家在很多产业上做不下去,才会转移,是因为遇到了更强的对手,中国能在产业转移中取胜,就证明了自身优势,这种优势巩固后,自然也能赚大钱。掌握核心技术是否就能获得超额利润?有好多被称为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并不算高,而被定义为低端的产业也能获得不菲的净资产收益率,比如巴菲特就喜欢投资消费产业,还有交通运输,貌似没有什么核心技术。

最近常有人说中国一年仅芯片进口就超过2000亿美元,比石油进口还多,好像中国吃了很大亏一样。这一点要仔细分析,进口量这么多一部分是国内用了,还有一部分是出口到国外,中国之所以进口这么多,就是因为中国是电子产品大国,中国电子产品行销全球,芯片就相当于中国出口的电子产品的面粉而已,中国做成了面包卖了出去。

关于卡脖子的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假设中国生产了全部产品,拥有全产业链,那么一旦贸易战,受损的全是国内,假设中国原材料用的是其他国家,一旦贸易战,那么原材料所在国也将会受损,牵涉的利益更多元,那么彼此贸易战的时候就会考虑的更谨慎,到底哪种脖子卡得死?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不用发展高端芯片,不过这也有产业规律,在没有获得突破前,就好好把目前的部分做好。

应该明白的是一定要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去,假若中国不用别人的芯片,那么其他国家竞争对手就有可能在国际分工中取胜,顶替中国的地位。即使中国发展起来高端芯片,也依然不可能样样就好。美国科技实力领先全球,但其他国家也有不少领先者,比如软银320亿美元收购的ARM是一家英国公司,高通正在以440亿美元收购的芯片企业恩智浦是一家荷兰企业。

国人对华为开发出海思芯片赞叹有加,认为企业家有远见卓识,其实海思芯片也是国际化的产物,首先是从ARM处获得授权,华为也没有能力生产,而是委托台积电,华为做的是设计,当然设计也关键,但是如若离开两者合作,不可能有海思出来。

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搞研发,技术和标准密切相关,如果标准和其他国家不同,那就是自我孤立,科技行业日新月异,没有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能跟其他国家割裂开来还能得到很好发展。

标签: 爱国 芯片 情绪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