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进入落地实践阶段 “新智能时代”正在到来

热点 | 2018-12-17 14:53:08
时间:2018-12-17 14:53:08   /   来源: 新华网      /   点击数:()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特稿:迎接“新智能时代”——2018人工智能大发展

2018年12月第一期《科学》杂志封面,向人们介绍了一位“数字神童”——史上最强棋圣“阿尔法零”。作为两年前惊艳亮相的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进化版,“阿尔法零”不但征服了围棋,而且仅分别“自学”2小时和4小时后,就击败最强的日本将棋和国际象棋人工智能程序。

“阿尔法零”的飞速成长,代表了2018年人工智能的进步。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和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问世60余年、遭遇多次质疑的人工智能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真正进入了落地实践阶段:各国新政密集出台、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最新进展日新月异……一个“新智能时代”正在到来。

无所不在

“阿尔法”系列人工智能不仅在棋牌领域打遍人类无敌手,最新的“阿尔法折叠”还能有效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并在12月初的一个国际竞赛中击败众多对手夺冠。研制“阿尔法”系列程序的英国“深层思维”公司发表声明说,这“证明人工智能可驱动和加速科学新发现”。

从科研成果看,人工智能正在众多领域“开疆辟土”,医疗健康领域首当其冲。过去一年,从确定药物分子结构到提高药物开发效率,从早期癌症诊断到预测肿瘤发展,都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在发挥作用。比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人工智能成果,能比医生诊断提早6年预测出阿尔茨海默病;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家开发出一种人工智能程序,只用几个小时就“重新发现”了元素周期表;科学家已经开始利用人工智能研究地震、海啸的预防。

在应用上,美国医疗管理机构已批准了首个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用于筛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阿里云正利用人工智能帮助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治堵”;日本警方将对预防犯罪的人工智能系统进行测试;人工智能还成为体育界智囊,帮助运动员磨炼技能,提高比赛成绩……

总体看,超强的计算能力、与日俱增的海量数据以及不断涌现的优秀算法三者结合,驱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逐渐“脱虚向实”。知名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给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带来14%的增长,相当于15.7万亿美元。

专家们相信,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像水、电一样无所不在,颠覆和变革医疗、金融、运输、制造、服务、体育和军事等各个行业。

目前,从美国的GAFA(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到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都在人工智能上押下重注。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说:“未来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宣称跟人工智能没有关系。”

大国争先

“人工智能不仅是俄罗斯的未来,也是全人类的未来……谁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导者,谁就将是世界的主宰者。”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这样说。

不仅普京,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和英国首相特雷莎·梅等多个大国的领导人都曾表达对人工智能的重视。2018年,各个大国均把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布局深耕,以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

——3月,马克龙公布法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计划在2022年他的首任总统任期结束前投入15亿欧元,将法国打造成人工智能研发世界一流强国。

——5月,美国白宫召开“美国产业人工智能峰会”,希望确保美国的“全球技术绝对优势”。白宫还在2019财年预算申请中首次将人工智能列为政府研发重点。

——英国首相梅今年多次发表讲话,宣布英国将在人工智能方面投入约10亿英镑,争当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头羊,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到2033年减少2万名癌症患者。

——11月,德国政府出台《人工智能战略》,计划在2025年前投资30亿欧元推动德国人工智能发展。默克尔说,德国的目标是让“‘德国制造’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品牌”。

——中国也把新一代人工智能视为一个重要前沿,并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业界普遍认为,整体来看,中美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两强。美国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占据领先位置,而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业内专家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两国在这一领域可以优势互补。

人机协作

随着“新智能时代”的到来,许多人问,人工智能将来到底会有多“智能”?也有人担心,人工智能未来会不会威胁到人类?

其实,人工智能有强弱之分,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工智能都将处于“弱智能”阶段,还只能局限在特定的封闭领域,就好像“阿尔法围棋”和“阿尔法零”只能下棋,干不了其他工作。

业界一致看法是,人工智能会延展人类的能力,放大并提升人类智能,但并非取代人类。人机协作,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才是人工智能应有的未来。

至于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达到所谓技术“奇点”形成独立人格,专家们认为,按照现有技术模式,这种可能性为零,机器人革命甚至毁灭人类完全属于好莱坞式的杞人忧天。

人工智能局限性的一个原因在于,今天的机器尚不具备情景推理能力,必须训练它们涵盖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这不仅代价高昂,而且难以实现。也正因此,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萨金特才表示,人工智能不过是统计学。

虽无远虑,但对人工智能的一个现实“近忧”是,它已经在和人类抢工作。但最新的系列研究认为,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影响并非如想象的那样悲观。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未来就业》报告,未来5年,尽管7500万份工作将被机器取代,但1.33亿份新工作将同步产生,这意味着净增的新工作岗位多达5800万。

畅销书《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预测,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融合将在本世纪完全实现,人类未来生活将发生难以想象地巨变。

“未来,机器将比你更了解你自己,”赫拉利说,“人工智能程序在你出生后的每一天都在研究你,从每一封邮件到每一秒心跳,最终它完全可以在任何事情上帮你作出更有利的选择,包括婚姻这种‘终身大事’。”(执笔记者:葛晨、林小春;参与记者:周舟、韩冰、应强、张家伟、张毅荣、栾海、华义、刘学、刘石磊)

标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