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网络众筹、赠与、慈善和救助?

热点 | 2019-08-14 08:51:31
时间:2019-08-14 08:51:31   /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点击数:()

网络募捐靠谱吗?这似乎成了很多人的“灵魂拷问”。如今,翻开微信朋友圈,随便刷几下就会看到“水滴筹”“轻松筹”“无忧筹”一类的网络慈善募捐平台。本来,借助熟人传播的社交属性实现民间的互助帮扶是一件好事,但近段时间屡屡出现的网络诈捐事件却让广大群众的爱心受了伤,也让网络慈善的口碑打了折。

说起“诈捐”,其实在法律层面早有明确规定。无论是《合同法》《慈善法》《侵权责任法》还是《治安管理处罚法》都有相关定义和处罚条款。但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募捐作为慈善制度上的一种创新和尝试,使社会公众更加便捷地得知相关信息和捐助善款的同时,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也挑战着既有的法律框架。比如,如何界定网络众筹、赠与、慈善和救助?怎样平衡个人隐私权和必要的资产状况披露?网络诈捐发生之后,平台与用户都要承担什么责任?

尽管各类“网络诈捐”现象纷繁复杂,但究其根本,还是在募捐人与网友的善良之间缺少一个有效的信息证实环节。传统的慈善组织有一套严密的认定程序,并可以对捐款的流向实现有效把控。到了网络慈善时代,信息认定的主体责任显然落在了平台肩上。但问题是,很少有平台有资格、有意愿、有能力承担这份责任。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某相声演员筹款100万元事件,且不论众筹与募捐到底有多大差别,单是平台方回应自身无权利审核发起人的资产状况,这一点就让人倒吸一口凉气:难道网络募捐的生态只能靠发起人的道德自觉?

事实上,针对监管过程中的困境,有关部门也在优化公共服务。7月29日,民政部加强了慈善组织公开募捐备案管理服务,指导进行网上备案。按照《慈善法》规定,民政部先后公开遴选了两批共20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所有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提供服务。与此同时,推动实现慈善信息全国“一网可查”,通过慈善领域数据信息的归集、交换、共享,实施大数据治理。服务与管理双管齐下,不仅填补网络募捐的诚信空白,也织牢了安全这张网。

决定人类命运方向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所承载的人性温度。把慈善事业做得周密周全,不只是对广大爱心者负责,还可以激发更多人的善心。当前网络慈善领域出现的一些乱象,只是发展进程中的小插曲。如果网络平台不断利用技术手段和平台规则,更好地连接筹款人和赠与人;个人资产审核的相关部门有效配合,为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创造有利条件,就能营造一个互信互助、健康向上的慈善环境。(王法治)

标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