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如何变得更“聪明”?

汽车 | 2020-11-23 11:40:38
时间:2020-11-23 11:40:38   /   来源: 科技日报      /   点击数:()

怎样出行才是最明智的?出租车在哪接客最有戏?在四川省成都市,如此“耳聪目明”的,是成都市交通运行协调中心里的一块巨大屏幕。

实时客流的预测和出行规律的分析,是智慧交通建设的技术难题。成都市交通运行协调中心采用阿里云中台作为大数据底座,拥有强大的数据运算能力和复杂数据的处理能力。它打破了数据孤岛,让城市交通变得日益“聪明”。

面对诸多行业“痛点”,成都市交通运行协调中心摆脱了“伪智慧化”,让智慧交通曙光乍现。

“最强交通大脑”为成都破局

截至2019年年底,成都市域机动车保有量577.2万辆,城市居民日出行总量约3822万人次,早晚高峰交通拥堵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成都市交通运行协调中心应运而生。

早在建设之初,成都便采用阿里云飞天平台,接入全市航空、公路、铁路、地面等14大类交通全量数据,对交通运行进行全面监测、预测和预警。达摩院的顶尖科学家,还结合成都交通实际,研发出国际领先的视频智能AI分析和时空融合分析模型,可实现对城市人流、车流、事件的态势研判。

现在,成都市交通运行协调中心俨然成了一个强大的交通联网系统,发挥出了“最强交通大脑”的作用。

一块大屏连接四面八方。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为例,以前,这里的出租汽车投诉率居高不下,自从接入成都市交通运行协调中心,传统“人盯车”的执法模式,变成了“人在做、天在看、云在算”,出租汽车投诉率陡然下降了90%。这是成都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总队机场大队执法人员邱锐始料未及的事情。

成都市交通运行协调中心主任罗健说,依托阿里云的技术及生态能力,成都将陆续实现全市交通运行状况“看得清”、各类运输服务主体“喊得应”、交通规划和重大决策“想得透”。

城市治堵不能走入死循环

成都的探索,正为更多的“堵城”探路。

如今,交通拥堵已成为困扰大城市发展的顽疾,似乎每天都有人在抱怨交通拥堵。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城市仍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交通拥堵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无奈之下,建设更多的城市道路,似乎成了最主要的解决方案。可如此一来,就很容易陷入诱导需求的陷阱:更多的城市道路,只会带来更多的交通流量。于是,“堵—建—堵”就成了一个死循环。

在没有对交通进行有效管控的情况下,一味增加交通供给,只会让拥堵的情况更糟糕,这就是著名的“当斯—托马斯悖论”。随着这一悖论被不断证实,一些发达国家率先“换道”,改用高新技术来改造现有的道路运输系统和城市管理体系。

以新加坡为例,一个面积为716平方米的岛拥有约80万辆机动车,平常在路口几乎看不到交警的身影,但是交通却十分顺畅。原因何在?有赖于新加坡的智慧交通体系。

智慧交通更能有效解决道路拥堵,代表着一个发展方向。

短短41年,深圳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了国际科技大都市,这也使得这个面积仅有1997平方公里的地方,人口超过2100万,汽车保有量超过330万辆,人口和车辆密度均居全国第一,人、车、路和交通管理矛盾凸显。而深圳正是依靠智慧交通这一法宝,成功甩掉了“堵城”的帽子,也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近年来,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始兴起,国家层面也明确提出要用科技创新完善交通建设,悄然间,智慧交通似乎迎来了一个风口,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智慧交通,抢滩鏖战万亿规模的智慧交通市场。

为智慧交通建设贡献“成都样本”

客观地说,在一些地方,智慧交通的口号喊得响,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地方的城市治堵走进了一个“伪智慧化”的困境。智慧交通和交通信息化是两回事,如果智慧化的设备收集上来的数据是封闭的,智慧交通也仅仅是披了一件智慧化的外衣而已。

“总体上来讲,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如何更深层次地对全域交通数据进行‘聚通用’处理,才是关键所在。”阿里云副总裁、数据智能总裁曾震宇说,把数据形成从融合感知、实时认知、自动决策,再到跨域协同的闭环,嵌入到业务流程当中,融入司机、出行个人的日常生活。在云计算方面,阿里云有独特的优势。

曾震宇表示,阿里云将和成都一道,打造“成都交通样本”,为探索智慧交通新模式起到领航作用。“我们将充分联动高德地图、蚂蚁金服、钉钉等阿里巴巴各业务板块优势,为成都交通数字化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王笑京曾公开呼吁,中国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技术优势,发展自己的智慧交通系统。

交通的数字化潜力巨大。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人们的物理世界将与数字世界融合在一起,城市居民将生活在人工智能计算出的最优交通出行场景中。

标签: 城市交通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