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知兵非好战,晚清两大商业巨头的决战,智慧还是阴谋?

观点 | 2023-05-23 12:44:02
时间:2023-05-23 12:44:02   /   来源: 中华网热点新闻      /   点击数:()

自古知兵非好战,晚清两大商业巨头的决战,智慧还是阴谋?

在成都的武侯祠,有一幅清代的赵藩撰写的对联,其内容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幅对联旨在赞颂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顺便也抓住了"知己知彼""攻心为上""顺势而为"这三条《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

有人就有江湖,有利益就有斗争。人类的进化史、社会的发展史,归根到底都是一部斗争的历史。商业斗争古今中外层出不穷,但最精彩、最能体现商业斗争战术运用水平的,近代莫过于晚清两大商业巨头盛宣怀和胡雪岩的决战。


(资料图)

盛宣怀是江苏人,胡雪岩是安徽人,两个人都是晚清时期的两个商业天才,也是苏商、徽商中的佼佼者兼龙头老大。商业竞争是常见的,但上升到生死相搏的商场决战则是罕见的。盛宣怀与胡雪岩二人或许在以往也因为争夺市场、抢占商机等发生过斗争和龌龊,但有中国自古以来的"和气生财""在商言商"雄厚思想为基础,两人也算是和平相处,各自"闷声发大财"。

但时势的逼迫最终让两个"以和为贵"的商业巨头举起了决斗的宝剑。前些日子,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晋商风云鉴:痛其陨落,哀其沆瀣》的文章,对晋商在历史长河里的湮灭作过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链接阅读了解。不论是晋商、苏商、浙商、京商还是徽商,从其诞生之日起就缺乏独立的发展环境和趋势,不可避免地与明清两代官场唇齿相依、生死与共。而盛宣怀、胡雪岩两大商业巨头的最终"拔剑相向",也正是这种"先天属性"的产物。

胡雪岩的背后靠山是左宗棠,左宗棠运营官场乃至征战疆场、建功立业,背后依靠的财团就是以胡雪岩为首徽商集团;盛宣怀则是李鸿章的财力后援,是李鸿章"一手带大"的嫡系力量。左宗棠与李鸿章在朝廷上分属两个政治派系,而且斗争相当剧烈。俗话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为了彻底打败左宗棠,防止其势力反扑,李鸿章集团经过深思熟虑和严密策划,使出了朝堂斗争与商业斗争并行,"标本兼治"、斩草除根的行动策略。朝堂斗争由李鸿章牵头,商业斗争则以盛宣怀牵头,李鸿章为幕后支撑。

可以说,盛宣怀是抱着"首战即决战,一战决生死"的态度来对待这次商战的,可谓是知己知彼、有备而来,且来者不善,招招要命。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智慧与阴谋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分野,究竟是智慧还是阴谋,区分主要是谁在用、为什么用、用了之后的效果。盛宣怀对付胡雪岩的各种策略和招式,几乎是《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实践版,是高明还是卑鄙,就请读者朋友自我取舍了。

胡雪岩有一个重要的生意就是每年收购囤积生丝,然后垄断和控制江南的生丝市场,形成价格决定和份额分配的寡头地位。打蛇打七寸,最得利的地方往往就是最脆弱的地方。盛宣怀抓住胡雪岩的这个"七寸",事先安排商业间谍摸底排查,对胡雪岩的生丝买卖乃至客户资源几乎了若指掌。胡雪岩收购生丝的时候,盛宣怀也在大量收购;等到胡雪岩开始出售的时候,盛宣怀先入为主,用低价诱惑、钱财收买等手段,"隔离"了胡雪岩原本的客户渠道,各地商人和洋行买办均不在胡雪岩处购买生丝,致使胡雪岩库存积压严重,流动资金逐渐捉襟见肘。

很少有大商人、大企业不会通过借债、贷款等融资手段扩大经营的,胡雪岩也不例外。而且胡雪岩自持家底厚、手段高,在借债方面胆子就更大了些。胡雪岩曾经在汇丰银行借款六百五十万两白银,期限七年,每半年付本还息约五十万两;第二年,他再次向汇丰银行借款四百万两,本金合计一千多万两白银,每半年的还款金额近一百万两了。

另外,左宗棠行军打仗的时候,胡雪岩曾经以自己的名义为左宗棠筹集军费八十万两。这八十万两是向外国银行的贷款,钱虽然是左宗棠及朝廷所使用,但贷款合同上的债务人却是胡雪岩,这笔贷款也恰好到期了,外国银行只向胡雪岩催要。当然这笔款是有还债来源的,朝廷也决定拨付八十万两饷银,交给胡雪岩还贷。

按说这是有依靠的债务,不该成为胡雪岩的累赘,但盛宣怀却恰好将文章做在了这笔欠款上,使得胡雪岩流动资金链断裂,财务状况顿陷窘迫,为后期的资金危机埋下了伏笔。盛宣怀找到负责拨付款项的上海道台邵友濂,以李鸿章的名义要求将拨款日期延后20天。

李鸿章与左宗棠是朝廷上的两大对头,对于上海道台邵友濂而言,"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两个人都是自己惹不起的巨头,左宗棠的事他不能不办,李鸿章的话他也不敢不听。更何况对方的要求仅仅是迟拨20天,也不是不拨,邵友濂就琢磨着迟20天出不了问题,自己也乐得两头做好人,谁都不得罪。于是,这笔款就没有按时到达胡雪岩的账户。也正好是这位道台的"骑墙主义"无恶意之举,给了胡雪岩致命一击。

对于盛宣怀来说,20天的时间差已经足够让他给胡雪岩制造出大军压境、泰山当顶的强大攻势。在盛宣怀撺掇下,外国银行步步紧逼,催收贷款。胡雪岩无奈之下,只好将自己的阜康银行的备用金调出八十万两,补上了外国银行的这个窟窿。胡雪岩调动存款备用金的消息很快就通过商业间谍传到了盛宣怀耳朵。

盛宣怀这是严密推算、精心计划的,胡雪岩的这个做法正中他的下怀。他立即动员所有的存款大户前往阜康银行提取存款,进一步加大胡雪岩的资金压力。同时,他在各省的市场上大造声势,宣称胡雪岩因为大量囤积生丝赔了血本,欠汇丰银行巨额贷款无力偿还,不得已动用阜康银行存款备用金。一时间,几乎所有胡雪岩阜康银行的客户和其他生意伙伴都觉得,阜康银行倒闭在即,胡雪岩财团即将全军覆没。

这样一来,不用盛宣怀去动员,所有的存款户都前往阜康银行的各地分行去提取自己的存款,各分号门前人山人海、接踵摩肩,人们不惜挤垮银行的门框,踩断银行的门槛。而这个时候的阜康银行,早已呈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景象了。也正是到了这个时候,胡雪岩才意识到这个危机并不是机缘凑巧,而是盛宣怀这个对手在设计整垮自己。

虽说没有炮火连天,没有刀枪剑戟,没有血肉横飞,但这场商战的惨烈绝不亚于任何有硝烟的战场。在这场斗争里,盛宣怀步步为营、精心算计,完全掌握了先机和主动,而胡雪岩则是疲于应付,且完全陷入了敌手的掌控。更重要的是,在这场商业斗争里,盛宣怀几乎将现代化战争才使用的信息战思想,活灵活现地运用了进去。

例如,大量派遣商业间谍,对胡雪岩商业经营的一举一动进行监控,做到知己知彼、了若指掌,然后对症下药;加强舆论引导,给胡雪岩刻意制造财务危机。而最致命的则是陷胡雪岩于"信息孤岛",使之失去反攻的可能。

在胡雪岩身陷重围的时刻,胡雪岩才想起了呼叫救援。胡雪岩首先派自己的管家高达,去拜访上海道台邵友濂,邵友濂让门房拒绝了高达的求见;胡雪岩万般无奈之下亲自去找邵友濂,邵友濂则在盛宣怀授意之下,以巡查制造局为名溜之大吉。邵友濂手里掌握的八十万两白银,此刻在胡雪岩眼里已经是"救命仙丹",可惜只能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水月镜花"。胡雪岩万般无奈之下只能给左宗棠发电报,请求左宗棠出面让邵友濂拨付银两,但电报局早已被盛宣怀收买控制,胡雪岩的电报根本就没有发出去。

这场商战,最终以胡雪岩一败涂地而告终。商场斗争的胜负其实就是晚清官场斗争的折射。光绪十一年七月(公元1885年9月),胡雪岩财团背后的后台老板左宗棠因病去世,同年十一月,胡雪岩本人则在商战败北的郁闷和愤恨中离开人世。

可惜的是,胡雪岩、盛宣怀、乔致庸等晚清时期的商业天才们,他们占据了富甲天下、财汇万方的机遇和实力,却不得不将自己的商业命运被迫和腐朽的晚清朝廷,以及"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官场斗争联系起来,既丧失了缔造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造福民众的机会,在最终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终结了所属财团的商业命运,这既是当时商人们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本自媒体号并参与互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