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观察丨印度正式冻结小米在印资产 中国企业艰难抗衡“外资黑洞”

快讯 | 2023-06-14 16:47:29
时间:2023-06-14 16:47:29   /   来源: 中国工信新闻网      /   点击数:()

2022年,印度政府指控小米公司利用误导性信息并以支付特许权使用费为由,非法向国外转移资金,意在冻结小米在印度资产。小米公司坚称其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合法并提起相关诉讼。2023年4月,印度西南部卡纳塔克邦高等法院驳回小米的诉讼。6月11日,印度打击金融犯罪的相关部门正式宣布,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公司向外国组织非法转移资金,违反印度“外汇管理法”,已依律冻结小米公司在印555.1亿印度卢比资金(约48亿人民币)。


(资料图)

印度营商环境波动性高、法律边界模糊已是不争的事实,欧美日韩等外企业都曾深陷印度泥沼,已有舆论称印度市场为“外资黑洞”。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印度制造业颇具规模,印度政府意在逐渐收割、乃至吞并中企在印资产,以便为国内制造业企业清空市场。虽然印度当下仍不能于中国制造彻底脱钩,但“外资黑洞”投资吸引力已大打折扣,中国企业正与印度政府进入掰手腕的“关键赛点”。

中国手机制造商在印营商环境恶化,困境突出。

印度中资手机企业协会秘书长杨述成称,2019年以来,中资企业在印度的黄金期已经见顶,部分中小企业已经撤离印度或者缩减在印度的产能。随着印度高调介入边境摩擦,未来五到十年,印度对中资企业的营商环境都不会改善。《财经》杂志称,在印度的中资公司经常面临查税和合规调查,且执法力度严苛,严重挫伤中企营商信心。

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手机制造商在印度面临法律、签证的双重困境。

一是中印法律对税法、外汇管理法等重要法案的理解不同,如中企认为将资金汇出印度是合理的税务筹划或者正常的服务贸易,而印度政府则借机宣称中企滥用印度税法,继而造成了小米等中资企业频繁遭印度当局审查。《印度斯坦时报》称,印度收入情报局曾指控OPPO在进口手机零部件时错误使用了关税豁免,并在计算进口货物交易价值时未包括特许权使用费,进而逃避了439亿印度卢比(约合人民币37.6亿元)的高额关税;印度执法局曾在全境突击搜查与Vivo及其经销商相关的48处生产经营场所,称Vivo在印度的销售收入被转移至海外以避税,Vivo不得已面临逃税221亿印度卢比(约合19亿人民币)的指控,并被冻结46.5亿印度卢比(约合4亿人民币)的资产。有业内人士称,在印度政府的蓄意围猎重,重罚下的中国手机制造企业几乎等于为印度无偿工作数年。

二是在印中国手机产业链厂商无法解决签证难题,造成人员持续流失。虎嗅网称,尽管印度政府没有正式宣布停止向中国申请者发放工作签证或者商务签证,但大部分申请者的资料都被退回,导致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都难以进入印度,管理运营一度瘫痪。有中国企业家表示,2015年至2019年,中国企业家在印建厂、招揽工人极为便利,但随着投资环境与营商环境的恶化,如今中国人很难在印度注册公司,通过印度政府审批的几乎都是苹果供应链上的公司。

海外网称,当前大部分在印中企均在种种限制下处于亏损状态,极其依赖国内资金输血。且在印中资企业多数集中于重资产领域,面对印度政府极有目的性的“收割举措”,小米等中企为了保存现有市场份额和确保先期投入收益,不得不艰难维持印度市场。

印度政府磨刀霍霍,但仍需依赖中国企业完善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印度《商业标准报》称,为确保对企业的实际控制,印度计划为在印度合资设厂的中方投资者设定49%的股份上限,而合资企业中的印度合伙人将拥有至少51%的股份,以确保他们可以控制企业的管理。

印手机和电子协会(ICEA)建议,政府可以根据产业分级设置上限,以确保印在不依赖自华进口零部件,但可根据中方实际转让的技术密集程度酌情考量让中方投资者获得50%或51%的股权。业界普遍认为,印度对中企股份左右摇摆的态度一方面预示着逐渐收割、乃至吞并中企在印资产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仍未被摘下“遮羞布”,另一方面则显示了印度政府极其矛盾的心态:想要制裁中国,却不得不依赖中国企业完善建设相关产业链供应链。

印度智库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曾为印度工业联合会撰写报告称,如果印度想要在2026年3月实现3000亿美元电子制造业产值的远大目标,应放宽来自中国的投资。这份报告强调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则显示,在印度智能手机生态系统中,本地采购的元器件只占了15%,而进口产品中大约五分之四都来自中国。

莫迪政府已经要求印度业界提交愿意成立合资企业的中国供应商名单。印度手机制造商Lava已经在与中国公司华勤就成立合资企业展开谈判,印度电子企业迪克森科技也在与中国手机零部件供应商讨论成立合资企业。

印度《经济时报》称,印度的市场规模与人口红利已使印度逐渐具备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潜力,且出于地缘政治等因素,印度并不存在美欧主动设置的技术壁垒,其对小米等中国手机制造商的频繁审查意在迫使小米出让本地制造业份额,逐渐让手机、手机零部件产能落地印度。

种种限制下,中国企业或将为印度做嫁衣。

印度《德干先驱报》称,尽管莫迪政府设置多项惠企政策,敦促跨国公司在当地设厂以发展“印度制造”,但印度“割韭菜”的过往经历仍未得到多数制造业龙头外企释怀,宗教、暴乱、罢工、征地、对法条的不同诠释使外国企业在印度的发展充满挑战。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称,从两国这几年的经贸总额来看,印度越脱钩,两国经贸总额越呈现上升势头,印度贸易逆差越大。这表明,中国市场规模大,印度无论是工业化进程还是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中国市场。

但有中国企业家表示,仍在印度维持业务的重要原因在于相当数量的中资企业已与苹果、三星等国际性企业签署了全球供应链合同,如果无法履行将被取消资质。

有知乎网民称,印度政府精准利用了美国西方力推的所谓弹性供应链和精准脱钩战略,迫切希望利用美国和西方的政治力量把在中国的科技产业链搬迁至印度,但由于配套产业链中中企大多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对中国企业的经营政策始终围绕着“培养印度工人、提升印度劳动力素质、填补印度制造业空白”,进而使印度企业相较于中企更具技术、劳动力优势,中国企业根本来不及获得投资回报,便会被强制驱离印度市场,中资企业在印经营状况或将愈发艰难,中国企业或将为印度做嫁衣。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网络舆情研究院 肖轶鸣

标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