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从算力到算效<br />2023年如何推进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快讯 | 2023-01-18 09:54:44
时间:2023-01-18 09:54:44   /   来源: 人民邮电报      /   点击数:()

当前,我国正步入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期,作为新型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已经像水、电、公路一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备要素,为产业格局、经济发展、社会生态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作为数字经济的坚实底座,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广泛共识。

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中核心的生产力之一,是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底座。工信部印发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强数据中心顶层规划,优化数据中心供给结构,加快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构建多层次的算力设施体系,推动互通共享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重复建设、盲目投资、贪大求新、投入产出比低等问题,需要统筹协调数字新基建,有效发挥其对于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邀请业内专家,以“新云效时代—从计算效率到产业效能”为题,举办了一场专家座谈会。专家一致认为,去落后产能,推动数据中心、云计算等基础设施产业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

当前,算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升到新的高度,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力,对推动科技进步、行业数字化转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研究,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体系较完整、规模体量庞大、创新活跃的计算产业,网络基础设施能力稳步提升,5G网络建设持续推进,算网协同体系快速发展,数据产量快速增长,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步伐不断加快。

数据显示,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590万标准机架,服务器规模约2000万台,算力总规模超过150EFlops(每秒15000京次浮点运算),排名全球第二。

作为算力的物理载体,建设数据中心成为各地提升数字实力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近期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各省市忽视实际需求,加码数据中心建设,造成巨大资源浪费;行业高度关注节能等技术发展,却忽视本身实际需求;各地在高度重视数据中心建设的同时,如何避免一哄而上,造成算力资源的浪费,以及该如何关注数据中心的使用效率等问题。

基于此,本报在座谈会的基础上汇总了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推进算力新基建高质量发展的参考。

适度超前建设数据中心

新型数据中心是以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为导向,以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应用需求为牵引,汇聚多元数据资源、运用绿色低碳技术、具备安全可靠能力、提供高效算力服务、赋能千行百业应用的新型基础设施,具有高技术、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特征。

在全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当下,数据中心建设也如火如荼。据中国信通院测算,截至2021年底,我国近6年累计出货超过1960万台通用服务器、50万台AI服务器,算力总规模超过202EFlops,全球占比为33%。

专家指出,有些地方出现过度超前部署的问题,有的地方为了追求排名或者国内影响力,片面追求性能效应,导致设施建成以后,当地需求严重不足,设备空转,进一步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问题。

专家建议,把握好适度超前的“度”极为重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场“摸不到石头的过河”。“适度超前”不能变为“过度超前”,要严格结合自身的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否则,可能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产生商用时间拉长、投资的投入产出比增大等问题。

打破云壁垒促进云边端协同发展

在云计算发展的初期和中期,企业通常习惯于建设一个或多个集中化的大型云计算资源池,中心化的云计算架构提供了集中、大规模的计算、网络和存储等资源,解决了泛互联网行业在前20年快速发展所面临的业务迅速增长、流量快速增长、需要大规模算力的问题。相比于企业自建机房,云计算模式的弹性、按需、自动化运维等特征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

但随着边缘侧、终端侧业务的规模化部署落地,很多新的业务场景已经不满足于中心化的云计算模式,一些业务应用对网络时延提出了极高要求,同时数据安全方面也面临越发严格的政策监管。为了应对这些变化,企业对算力的要求逐渐扩展至临近数据生产的源头侧,围绕边端侧的计算模式应运而生。

云边端协同是打造泛在化算力的第一步,将云计算服务拓展到任何用户需要的地方,为近场、现场的用云场景提供配套的解决方案;将不同地理位置的算力资源统一管理、协同工作,才能高效利用算力资源,从而实现企业降本增效、智能化转型的目标。

专家建议,云计算的建设应该以公有云为主,适度发展私有云和混合云。下一步应打破云之间的壁垒,打通云与云之间的连接,建成真正的云服务,让数据流通变得越来越便捷。

完善算效领域评价体系

当前,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东数西算”、“双碳”目标等政策的综合牵引下,全国各地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与此同时,数据中心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能源消耗问题,使得数据中心发展站在了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第一线,这要求各地在设计建设数据中心时,不仅要关注市场所需的算力场景和算力总量,还得重视相应的能耗和碳排放。这对算力的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效数据中心建设成为必然。只有通过节能、增效两手抓,才能建设高质量的数据中心,提升算力质量。质量提升,标准先行。要建设高质量数据中心,提升算力质量,首先就要构建合适的算力评测体系。

专家表示,当前我国数据中心领域评价标准过度依赖能源使用效率PUE(PowerUsageEffectiveness)指标,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效率问题,即在单位能耗前提下,算力所能创造的价值。与此同时,我国目前有关算力评价体系的标准不统一,各种指数层出不穷,急需一套业内公认权威的、综合的、全面的评价体系。专家建议,新的评价体系应以效率作为首要评测标准。

搭建算力网络促进算力交易

如今,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不仅承担普遍意义上的基础设施的功能,它们更是创新的载体,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正是由于数字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培育出更多创新的企业、技术和业态。

算力不同于水电,无法保存,但可以实现调度。目前各地算力分布不均、需求不等,搭建全国统一的算力网络,可以帮助算力紧张的地区获取质优价廉的算力,同时还能避免机房空转,进一步提高算力的使用效率。

2021年,工信部出台《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该计划指出,用3年时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绿色低碳、算力规模与数字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格局。

专家建议,为有效避免各地一哄而上建设数据中心,又一哄而散对数据中心置之不理,当前应高度重视算力网络的建设,尽快搭建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让算力能像电力一样随用随取、随时调度。具体而言,鼓励创新企业先行,可推动相关交易软件的开发,制定行业内标准,推动建设算力交易平台。

标签: 基础设施

最近更新